bt天堂网www在线最新版,免费能直接看黄的网站,欧美性爱不卡视频,亚洲一区制服无码中字

行業新聞

精彩“十二五”系列報道四:綠色發展 利國惠民

時間: 2015-12-29 08:38:37

      □記者 趙學儒   2015年初春,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,冰凌花凋謝,大地泛綠,楊柳吐翠,映山紅又開始重染山岡,嬌媚清新景象讓人欣喜。更讓人喜悅的是,二十多年不見的候鳥,也紛紛來到鴨綠江河畔。“棒打狍子瓢舀魚,野雞飛進飯鍋里”的詩情畫意又回到百姓生活里。   “幾千年了,長白人刀耕火種,破壞了環境,是小水電代燃料項目改變了這里的習慣,保護了大自然。又清潔又安逸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最好出路。”長白縣水電局一位負責人感慨地說。   五年來,長白縣積極實施小水電代燃料項目,成為全國第一批“小水電代燃料生態示范縣”。小水電代燃料項目的實施,再現了長白縣奇特的自然風光,助力其成為旅游勝地,直接或間接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,讓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實惠。在環保意識、綠色發展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,深受其益的長白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意環境保護和環境改善。   長白縣的轉變只是全國實施小水電代燃料項目成效的一個縮影,也是五年來農村水電綠色發展、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農村水電高舉綠色、創新、科學發展的旗幟,在“民生水電、平安水電、綠色水電、和諧水電”建設方面實現新進展,取得新成果。   集中連片推進   小水電代燃料走出新路子   不僅僅是吉林長白縣,凡是全國實施小水電代燃料項目的地區,都是舊貌變新顏,山更青了,水更綠了,群眾更富裕了。   安徽省岳西縣水畈村,是小水電代燃料項目示范區。2014年7月,這里群山蔥蘢,街道整潔,雖是晚飯時分,卻不見過去炊煙籠罩的現象。村民張先南指著門前架起的電力線路,樂呵呵地說:“鄉親們如今用電做飯,很少燒柴火了。”   這樣的項目,讓農民告別了煙熏火燎的日子,還讓一些農民經營起碾米廠、茶廠,走上致富路。村民們說:“煮飯不用柴,吃水不用抬,走路不臟鞋,生活亮起來了。”“小水電照亮了山村致富路”。   放下了砍柴的斧頭,森林得到有效保護。眾多小水電代燃料項目區走上了“以林蓄水、以水發電、以電護林”的可持續發展道路。   2003年年底,水利部啟動了五省(區)26個縣的小水電代燃料工程。到“十一五”末,小水電代燃料工程擴大試點圓滿完成,建設范圍由試點的80個縣擴展到518個縣。“十二五”,在試點基礎上,小水電代燃料的規模不斷擴大,并且與國家退耕還林、“天保”工程、水土流失治理有機結合,進一步優化項目布局。其中的創新亮點,就是按照整村整鄉整縣集中連片推進的思路,開展了小水電代燃料生態示范縣試點建設。   這期間,作為主管部門的水利部農村水電及電氣化發展局,按照水利部黨組的統一部署,加強小水電代燃料項目管理,協調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出臺了農村水電信貸支持政策,為小水電代燃料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資金保障。   目前,全國已建成了3個小水電代燃料生態示范縣、80個代燃料鄉和1478個代燃料村。   2009年以來,國家已累計下達中央補助資金35億元,開工建設小水電代燃料項目328個,建設代燃料裝機95萬千瓦。這些項目全面建成后,可解決80萬戶320萬農村居民的生活燃料問題,保護森林面積1100多萬畝。   綠色評價試點   水能資源管理探索新途徑   農村水電在解決農村無電缺電問題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。但受當時認識水平和條件限制,早期建設的部分電站不同程度地存在下游河段減水脫流,影響河流生態和下游生產生活用水等問題。對此,水利部發布相關文件,明確規定農村水電開發建設應滿足下游生態用水要求;同時,組織開展全國水能資源開發規劃調查,基本摸清各地規劃工作現狀和5260條河流水能資源開發規劃情況。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,樹立綠色理念,努力消除不良影響,逐漸成為農村水電行業的自覺行動。   2013年起,水利部啟動了綠色小水電評價標準(試行)制訂工作,完善農村水電環境保護技術標準,引導建設環境友好、社會共享、經濟合理和安全高效的綠色小水電。國家在17個省(自治區、直轄市)117座水電站開展了綠色小水電評價試點,為推進綠色小水電建設打基礎。   從陜西巍峨山間盤旋而上,到甘肅鐵馬秋風刁斗風沙,不變的是充滿綠意和生命的水流。綠色象征著生命力,也象征小水電發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。陜西、甘肅兩省為確保引水式電站減水河段的最小下泄流量,分別印發了《陜西省水利廳關于農村水電站保證最小下泄流量有關問題的通知》和《關于嚴格執行水電站最小生態下泄流量有關問題的通知》,對維持最小下泄流量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提出了明確要求。   陜西、甘肅的典型電站資源稟賦迥異,開發方式各有特色,但都能結合本地實際和地方特色,按照綠色發展理念,采取生態環境保護、惠及當地農民等措施,實現了電站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贏。   “十二五”期間的另一較大亮點,就是以中小河流水能資源開發規劃和綠色小水電建設為重點,水能資源管理在開拓創新中不斷加強。水利部印發了《關于開展中小河流水能資源開發規劃工作的意見》,在全國首次布置中小河流水能資源開發規劃修編工作。目前全國確定修編水能資源開發規劃的中小河流3600余條,其中近2600條已完成修編。   擴大改造范圍   增效擴容開辟新領域   2011年,水利部與財政部在浙江、重慶等六省(自治區、直轄市)聯合啟動了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試點。   2013年,按照李克強總理“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改造范圍,充分發揮綜合效益”的指示,廣東等26個省(自治區、直轄市)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實施了增效擴容改造工程。   增效擴容,使眾多效益低下的小水電站起死回生、升級換代,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。   河北省易縣,因為水能資源豐富,曾被譽為“華北的獨生子”,先后在國家的支持下建成6座小水電站,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較大貢獻。然而,這些電站建于上世紀70—90年代,已經運行幾十年,設備老化,發電效益低下,甚至不能保障職工工資。更重要的是,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,有的甚至危及職工的生命安全。同時,還造成了資源的浪費。   2014年,國家投入3000多萬元,助力易縣完成農村水電增效擴容項目。   易縣小水電公司經理劉文成介紹:“改造后,增效20%。環境美觀了,安全系數增加了。”   而在我國西南的四川省沐川縣,黃丹電站投入近億元設備改造資金,創造了1100多個就業崗位,直接為當地增加稅收310萬元。電站改造前多年平均年發電量1.4億千瓦時,改造后裝機容量增長6.7%,年發電量增加5259萬千瓦時,預計年增加營業收入2000余萬元,增加稅收400余萬元。   無論在華北,還是在西南,甚或其他地方,增效擴容使小水電充滿生機,把更多的綠色能源送到工廠、地頭和千家萬戶。   “十二五”期間,中央財政補助88億元,全面改造了4400多座農村水電站,改造后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將達到900萬千瓦和350億千瓦時,分別比改造前增加20%和40%以上。   強農惠農解困   農村電氣化建設豐富新內涵   水電新農村電氣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,把規范農村水能資源管理、引導農村水電科學發展、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重要內容,更加注重強農惠農、扶貧解困,不斷提高農村用電水平,賦予了農村電氣化建設新的內涵。   作為重慶市彭水縣“十二五”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成投產的第一座水電站,峽馬口水電站一直藏身深山中,卻給當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。“養兒不用教,酉秀黔彭走一遭”形容了這里的貧困。這里的村民進出只有一條羊腸小道,路面凹凸不平,而且山高坡陡路滑,遇到雨季,連摩托車都無法通行,有時候連牛都拉不走。村民被困在大山里,多年來過著貧窮的日子。   峽馬口水電站建成,電站進場路也成了村民的扶貧通暢路。汽車給村民送來煤炭、液化氣,村里的肥豬、山羊、洋芋等土疙瘩也運出去賣出了好價錢。村民在屋頭看電視,電飯煲就把飯煮好了。   更可喜的是,村民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,越來越與外界融合,在不斷的交流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模式,開啟了現代文明生活的大門……   “十二五”,中央累計安排投資29億元,涉及1070多個項目,建成300個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,帶動電氣化縣完成農村水電新增裝機容量500多萬千瓦。同時,市場機制也引導著社會資本參與水電新農村電氣化建設。   強化制度立法   行業能力建設取得新進展   甘肅省龍渠一級、龍渠二級水電站創建安全生產標準化示范活動,生產設備設施、作業安全、隱患排查與治理等關鍵要素落實到位,提高了電站管理的制度化、規范化水平。   “十二五”,農村水電行業新發布標準31項,其中國家標準9項、行業標準22項。目前農村水電現行有效標準達52項,其中國標14項、行標38項。   水利部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研究出臺支持農村水電發展的政策措施,明確新投產電站以省為單位實行標桿電價,建立水電價格動態調整機制,并將小水電增值稅稅率統一下調為3%。   各地積極推動地方農村水電立法工作。河北、遼寧、廣西出臺了地方性法規,浙江、新疆、重慶、江西、安徽的地方性法規已列入省級立法計劃。   農村水電國際合作不斷加強。“點亮非洲”項目進展順利,“中國小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增值”項目概念書獲全球環境基金(GEF)批準,項目選點工作基本完成,將按照國際先進標準,在增效擴容改造的同時修復河流生態,提升生產安全和信息化水平。   綠色發展,利國惠民。回顧“十二五”,農村水電完成投資1400多億元,其中中央投資138億元,是“十一五”中央投資的6倍多;新增農村水電裝機超過1300萬千瓦,總裝機達到7500多萬千瓦;累計發電量超過1萬億千瓦時,相當于節約了3.2億噸標準煤,減排二氧化碳8億噸。展望“十三五”,在國家創新發展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下,農村水電將再謀新發展,再踏新征程,再做新貢獻。   來源:中國水利報     作者: 趙學儒  責任編輯:段玲玲